生技產業訊息
聯合筆記/半導體的「紅色」憂慮
近來「紅色供應鏈」成為時髦話題,眾口鑠金,供應鏈被染紅,難免與國際間塑造的「紅色中國」形象連結,讓人覺得不安全感大增,有威脅。
對紅色供應鏈的定義是:中國政府大力扶植國內電子大廠,鼓勵廠商改向當地採購零配件。這將影響台灣的上中下游的電子供應鏈,而衝擊才剛開始。
五月間,大陸國務院公布「中國製造二○二五」,是部融合德、美等國產業發展計畫特色的發展政綱,點出未來十年將投注重金發展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這對台灣居優勢的半導體是項警訊。
近來幾項數據,似乎也與「抗紅」議題相呼應。例如,經濟部上月發布外銷接單出現廿二個月來首次衰退、四月出口較去年同期衰退近百分之十二、前四月出口大陸電子產品也減了百分之三。
種種跡象顯示,「紅色」憂慮不是沒有道理。財金背景出身的重慶市長黃奇帆,因成功吸引台灣筆電廠從沿海進駐重慶,打造出重慶新的筆電產業聚落,為其治理再添佳績。最近在訪談中說,產業替代是經濟學規律,先發者如不能擁有技術等優勢,讓後發者追過,理所當然;但只因為被大陸產業鏈超越,就冠上「紅色替代」說詞,反應過度,也顯得「志氣太低了」。
黃奇帆的話,似是而非。
適者生存,達爾文早說過,回歸純粹貿易理論、市場機制也是如此,雖然在中國逐漸鬆綁、解除管制過程中,企業和消費者已身受其利,但不代表中國是完全自由市場,在各層面,仍可見到黨國體制痕跡。連近來重慶大力招商的寸灘保稅港區,興建大樓外牆都高掛布條,寫著「享受國家級租稅返還」,這不是政府力量,是什麼?
正因如此,面對抗紅議題,產業界領袖也意見分歧,台北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認為,紅色供應鏈並不可怕,光靠國家不會成功,只要創新就好;但另一種說法,如台灣區電電公會理事長郭台強就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壓力日增,不可小覷。
經濟部次長沈榮津日前赴昆山出席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提出兩岸產業合作大方向,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認為面對紅色供應鏈興起,兩岸產業合作也要「求同尊異」,強化特定產業鏈合作。
這次論壇,由台灣經濟部次長和大陸發改委副主任領銜召開,首提紅色供應鏈一詞,還使用「求同尊異」高度政治化字眼,只能說,紅色憂慮從台灣民間,延伸到政府部門;顯而易見,議題牽扯到兩岸,就無法避開其敏感性。
檢視過去兩岸產業合作,特別是學界對建立產業秩序與分工架構等倡議,可說成功少,失敗多,要靠兩岸經濟合作,降低抗紅憂慮,恐期望太高。
企業不但要靠自己,政府也要有策略方向,才能合力進擊,台灣企業競爭力面臨瓶頸,牽涉甚廣,但政府角色同樣是關鍵。就像黃奇帆靠台商在重慶建立了筆電王國,如不繼續給力,王國也有瓦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