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

卜睿哲:兼顧安全與富足,是台灣的艱難抉擇

Source : 遠見雜誌 前AIT理事主席的提醒:強化危機意識 文 / 劉宗翰


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出書《艱難的抉擇》,期盼點醒台灣人民的危機意識。總統府提供

台美關係逐漸升溫,看似迎來榮景,台灣卻被評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出書,點出台灣正面臨的艱難抉擇,讓許多長期被忽略的困境,逐一浮現……

世界秩序解構重組,地緣政治成為熱門議題,台灣也從世界的邊陲地帶,一舉躍為亞太核心要角。

從後川普時代的衛生部長、國務次卿相繼訪台,到拜登政府派遣特使、跨黨派議員聲援台灣……,美台關係看似迎來空前榮景,《經濟學人》雜誌卻點名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究竟,台灣面臨哪些抉擇與困境?

值此同時,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出書《艱難的抉擇:台灣對安全與美好生活的追求》,從台灣的視角出發,探討台灣面臨的廣泛問題與政策選擇,並透視美中台三邊的微妙情節與險峻情勢,宛如一記警鐘,期盼點醒台灣人民的危機意識。

現年73歲的卜睿哲,職業生涯見證美中台邦交的轉變、台灣民主化,以及兩岸關係的波折,是美國當地對兩岸問題研究最廣、接觸最深的專家。

45年前,卜睿哲首次來台進行學術研究,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1990年代中期,他任職於美國國會、國家情報委員會,負責大東亞情報的整理與分析;1997至2002年間,更擔任AIT理事主席,經歷台灣首次政黨輪替的關鍵時刻,人脈橫跨藍綠,是舉世公認的「台灣通」。

艱難的抉擇1〉
經濟vs.安全,如何兩全?

對台灣來說,最艱難的政策取捨,是如何一邊處理兩岸關係,一邊維持經濟繁榮與競爭力,讓人民繼續過著美好的生活。

卜睿哲坦言,台灣在成為東亞民主化的表率前,已是出口導向成長的模範生。1960年代以來,國民黨政府認知到改善人民生活,是確保穩定執政的最佳方案,讓「發展經濟」成為台灣社會的安定器。

1980年代之後,台灣經濟就與中國大陸密不可分,但不論換誰執政,對兩岸政治的態度始終分歧,致使無法凝聚出最佳的因應策略。

「既要享受中國提供的利益,並同時抵擋對方的政治要求,難上加難。」因此,卜睿哲建議台灣,要先評估可以接受依賴大陸經濟到什麼程度,取得共識後,再與北京展開貿易談判,找出良性互動的著力點。

其次,台灣必須發展「整體性政府」(透過協調、合作、整合等方式,促使公共服務緊密合作),來因應中共的「非武力脅迫」(運用權力加以懲罰、施壓或邊緣化的作戰方式),降低可能的威脅。

而在複雜的政治議題上,也需凝聚跨黨派意見,就未來的方向傳達客觀、可信賴的保證,利用自身資源應對北京施壓,找出抗衡對方野心的路徑,才有機會走出困局。


2019年10月卜睿哲率團訪台,與蔡英文總統晤談。總統府提供圖/2019年10月卜睿哲率團訪台,與蔡英文總統晤談。總統府提供

艱難的抉擇2〉
恐債留子孫,增稅有必要?

卜睿哲進一步由數據解讀,相較於世界各國平均水準的財政收入,台灣還算富裕,但政府可取得的總資源水準卻異常低。

他憂心,台灣財政體制有債留子孫的傾向,政府若想滿足迫在眉睫的政策所需,必然要從有資源的人身上,汲取更多財政收入。

台灣社會的財富,與要求公民和企業承擔政府服務所需的財富比例,落差甚大。即使是相對富有的社會,卻不願付出更多稅金,有限資源和迫切需求,使得政府要做出更大的抉擇。因此,設計出一套高明、可行的變革方案有其必要,無作為勢必要付出代價。

「延遲決定」本身是一種選擇,但不符合廣泛的公共利益。「雖然經濟成長和稅收水平之間存在權衡考量,但不該是『零和』關係。」卜睿哲直白地說。

對民主國家而言,加稅總是引發反彈,但台灣經濟穩定成長,讓政府更有能力向社會汲取資源。各陣營領導人必須合作推動財政改革,以進步的方式增加稅收(對資本課徵更多稅金),為年金和健保計畫提供永續基礎。

艱難的抉擇3〉
台美深化,不能太樂觀?

1950年代,台灣為確保自身安全,尋求並接受美國的保護。對雙方而言,這種關係十分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卻持續了70年之久。

卜睿哲認為,美國長期保護台灣,但隨著中國的壯大,台灣很害怕這份力量逐漸削弱。

自1990年代後期,共軍武力開始穩定精進,不只是跨越台灣海峽的投射戰力,也加重美國派兵防衛台灣的難度。如何因應新現狀,對台灣是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台灣領導人面對北京施壓,採取平衡謹慎的方針來應對,對台灣周邊的和平與安全貢獻不少,也契合美國的關鍵利益。

即便台美關係迎來空前和諧,但卜睿哲分析,華府在下任何決策時,仍會以美國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包含堅持一中政策、要求兩岸問題要和平解決。

美國主流觀點也深信,無論當前美中關係如何困難,沒有任何利益能抵過暫停外交關係的代價,當美中交流萎縮到一定程度,也會傷害到美國利益。

況且,美中關係急遽惡化,很可能誤傷台灣,這種危險在川普執政時期尤其明顯。台灣不該樂觀以為,美中之間的拉扯必然對自身有利,在做出抉擇之際,一定要正確理解美國的利益與意圖。


今年4月,拜登政府派遣特使團訪台,讓台美關係更受矚目。外交部提供圖/今年4月,拜登政府派遣特使團訪台,讓台美關係更受矚目。外交部提供

艱難的抉擇4〉
台式民主,有進步空間?

台灣的民主舉世稱羨,但這項令國人引以為傲的成就,似乎也讓台灣陷入艱難的抉擇中?

卜睿哲讚揚台灣民主的活絡,儘管有時像脫韁野馬,但公民和政治權利都受到保障,政治體制運作良好、司法機構獨立。

但他語重心長地說,「台灣的民主政治體制,並無達到最佳表現,也沒有兌現最初承諾。」台式民主讓衝突變成慣例,黨派間意見分歧,難以妥協。

因此,擴大共識很關鍵。彼此合作的政治生態,比分裂的社會更容易解決問題。台灣現在亟需納入不同社會意見的機制,把產業界、公民社會、年輕人、美國政府等觀點都列入考量。

雖然台灣的民主體制,看似比美國在內的許多政體表現要好,卻承受高風險。民主制度不僅是公平自由地選出領導人、論辯日常議題時能免於恐懼而已;還賦予領導人一份義務,要為整體社會利益交出更良好表現,才足以應對威脅,「畢竟台灣沒有疏忽的空間,更沒有犯錯的本錢。」

即使面臨許多艱難抉擇,但台灣的處境並非無望。

卜睿哲認為,台灣的民選官員有能力呼應大眾期待、交出優異表現,關鍵在於決心與意志力。規劃優秀的政策,在衝突的目標之間做出抉擇,並向大眾解釋為何這是現有選項中最好的一個,進而凝聚共識、化解角力。如此一來,台灣便能享有真正的和平,迎向更美好的生活。

蘇起:台灣研究翹楚之作,友善提點困境
1999年,前總統李登輝拋出「特殊國與國關係」,時任AIT理事主席的卜睿哲奉命來台傳達華府要求「煞車」的意旨,並與時任陸委會主委蘇起合力化解危機,建立深厚情誼。此次卜睿哲出書,蘇起特別為其寫序,以下為重點摘錄:

毫無疑問,本書絕對是英文著作裡台灣研究的翹楚。作者對台灣充滿善意,既欣賞台灣從戒嚴轉到民主,又同情台灣長年面對中共的困境。 台灣讀者一定會有深獲我心之喜悅。不過,或許他從華府看台灣,或許他對台灣及其民主善意十足,也或許身歷其境的我們習於自我檢討,若干台灣重大問題似被輕輕帶過,甚至完全不提。

譬如台灣為何藍綠分裂如此嚴重。筆者以為,其中隱藏制度面的重大因素。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選才過一年,李登輝就急著修憲。從此中華民國總統不再類似西方的總統或總理,而像「準皇帝」。他(她)可以隨意任命行政院正副院長與部次長,不需要任何機關同意,不必去國會報告並答問,更不必舉行記者會解釋重大政策。換言之,完全可以躲在總統府凌空治國,除了自制,不受任何節制。

加上贏一票就贏的「贏者全拿」選制,選戰立即墮落成古代的王位爭奪戰,任何花招、賤招、惡招都使得出來。

另,如兩岸關係,西方人士多半聚焦北京的責任,幾乎完全忽視台灣對兩岸關係變好或變壞的「貢獻」。大陸大,台灣小,兩岸關係當然是台灣最大的難題,但它絕對不是不能靈活處理的難題。李登輝與馬英九都曾找到兩岸和平共處、尊嚴並存之道;美國及整個東亞還因此受惠。蔡政府今天不做,非不能也,實不為也。迄今西方研究卻極少觸及為什麼前人能「為」,今人卻始終「不為」。

再如美國角色。台灣民眾愈來愈傾向脫離中國大陸,同時遠比美國人自己還相信美國一定會來救台灣。這中間就有巨大、可能致命的落差。台灣許多人忘了美國人其實有好幾種。大部分(像川普)根本不關心台灣,小部分關心台灣但憂慮美國是否仍有能力保衛它。

再有小部分,則是把台灣當做對抗大陸的棋子;棋子命運如何,基本並不在意。卜睿哲結語呼籲台灣「正確理解美國的利益與意圖」,實有說不出口的深意。


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張智傑攝圖/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張智傑攝


卜睿哲
出生:1947年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專修中國政治與歷史)
經歷:美國亞洲學會委員、美國眾議院亞太小組委員會諮詢幕僚、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等要職,鑽研兩岸問題、東亞關係40餘年
現職: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客座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