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邱莉燕 2021-02-24
台灣下一戰:拚「群體免疫」,與全球同步解封
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陰霾的2020年,疫情控制得宜的台灣,打贏漂亮的「第一戰」!但邊境不能永遠封鎖,世界不能永遠不交流,且進入2021年病毒沒有消失,甚至出現更多變種,疫情還看不到盡頭。要終結疫情,讓台灣與世界恢復常態,我們需要「疫苗」這個終極武器!面對疫苗的終局之戰,台灣該怎麼做,才能延續之前的防疫戰績?
2021年初,延燒已逾年餘的新冠疫情,看來短期不會結束。而且,防疫作戰顯然進入下一個階段——疫苗接種。
出身台灣的護理師潘小姐,移民美國東岸亞特蘭大已有4年,1月7日,在工作的醫院停車場,接種了輝瑞藥廠的新冠疫苗,整個過程很像去麥當勞買得來速,車窗搖下,穿著防護衣的施打人員走過來扎針。
院方事前做過調查,全院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大約52%,將近半數仍考慮中,儘管當下的美國,平均每天有20萬人染疫。在急診值班的潘小姐,考量到身處會接觸各式各樣傳染源的第一線,決定施打疫苗。
第二天,手臂接種的地方有點痠痛,身體比較疲累,她沒上班,選擇在家休息。第三天,無異常。第四天無異常,照常工作。直到1月27日,打了第二劑。最後拿到一張白色小卡,上頭記錄施打者姓名、日期和批號,手寫的,沒蓋章,顯得有點草率。
史上最大波接種疫苗行動 逾88國已正式開打
不過,施打過程算是完成了。
「但你的警戒心還是不能放下,」潘小姐說,因為施打之後,並沒有檢驗體內有沒有產生抗體,也不知道抗體多久之後會消失,打完新冠疫苗,只是在心理層面自覺多了一份保障,「就算打了疫苗,防護衣還是要穿好,口罩戴好。」
場景轉到中國大陸沿海,廈門台商、建霖集團總裁兼執行長陳岱樺,1月22日,注射了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2月6日施打第二劑。特別的是,施打單位會檢測接種者體內的抗體,確認抗體產生之後,發給一張證明。
施打程序看在陳岱樺眼裡十分嚴謹,先是簽署知情同意書,再由護理人員一對一談話,若體溫或血壓過高等就不予施打。施打過後,特意囑咐24小時不能洗澡,一個星期內少喝酒少抽煙,盡量不要感冒。
印度趕進度,喊出8月前3億人將接種
「我打疫苗的目的是保護自己,」陳岱樺說,建霖的衛浴產品主要出口歐美,泰國也有分公司,飛往世界各地談生意時,他相信,疫苗能避免自己被感染。
身為A股上市公司領導者,陳岱樺自覺應該作為表率帶頭打,而且打完迄今身體未出現任何「副作用」,對考慮接種的員工或許有一定的說服力。
無論對新冠疫苗是抱持疑慮還是充滿信心,史上規模最大的疫苗接種行動,從美國到中國,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已經浩浩蕩蕩地展開。
根據彭博社「世界新冠疫苗地圖」數據,截至2021年2月21日,有88個國家,施打超過2.02億劑的新冠疫苗。不僅如此,施打速度還愈來愈快,平均每天施打量是635萬劑,兩週前,這個數字只是469萬劑。
其中,施打進度最快的是以色列,總人口917.5萬,不到2個月內,第一劑搶打了1/3的人口(表1)。新冠感染總人數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印度,儘管2月初只打了少少的413.7萬劑,但印度總理莫迪宣稱,將在2021年8月前為3億人接種疫苗,再為印度創造一項世界紀錄。
在全世界進入「疫苗接種大作戰」、大規模為民眾施打新冠疫苗之際,反觀台灣,進度條是零。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憑多年專業預測,約莫2021年第二到第三季,世界會慢慢開放,「此刻完全沒有疫苗的國家,(以下台語)你就什麼本都沒有。」
所謂「什麼本都沒有」,就像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的描述,外貿、旅遊、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的出入境活動無法正常展開,包括遊客不能去國外旅行、消費,留學生無法回到校園,而國際外貿訂單也會因為經濟下行、物流緊張而萎縮,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景氣繁榮。
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在北威論壇的演講中透露,其研究團隊每週都牢牢緊盯「Our World In Data」網站上,全球新冠疫苗的施打進度,還專門寫個程式追蹤數據。原因在於各國不同步的接種時間線,將決定各個經濟體復甦的快慢,乃至投資理財策略。
疫苗施打進度,影響2021全球金融走勢
「2021年最需要看透的關鍵字,是疫苗施打進度,」李鎮宇判斷,這會影響全年度的金融走勢,如果全球施打率提升至四到五成,世界將逐步恢復正軌,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或許不會再繼續寬鬆下去:「光是想著聯準會要不要收錢這件事情,自己嚇自己,市場就會震盪了。」
好消息是,台灣在新冠疫苗施打的進度上雖有「國際時差」,但也可能只落後3個月。
2月3日,「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公布第一批COVID-19疫苗配送名單,分配給非聯合國會員國130萬3200劑AstraZeneca疫苗(AZ疫苗),其中包含台灣。
至於運送到台灣的時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等到AZ疫苗通過WHO的緊急授權許可,便可展開運輸,最快2月,最慢5月抵達台灣,疫苗到台後一週即開打。
但這批國外疫苗的問題是總劑量。台灣分到20餘萬劑,可供10萬餘人接種,杯水車薪,但也不無小補。幸好後續還有505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500萬劑輝瑞BNT疫苗,將再補上缺口。
觀察疫苗在世界各地施打得如火如荼,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卻不禁提出新的擔心:南非、英國不斷傳出病毒突變的消息,疫苗能對所有新的變種病毒,都引發免疫系統反應、卻不導致疾病嗎?
「病毒其實變異得非常快,再經過3個月,其他地方又出現另外一組新的病毒,」每週定期做線上直播、為大眾科普新冠肺炎的陳秀熙指出,由於病毒的變異特性,台灣買進來的疫苗,是否都有效?等待各藥廠改造舊疫苗,又要花多久?
國產疫苗,最快7月緊急授權上路施打
Netflix紀錄片《冠狀病毒解碼:疫苗競賽篇》如此闡述,疫苗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要消滅一種傳染病,需要全世界多數人口都免疫,這叫做「群體免疫」。一個人在感染後存活,或是接種疫苗,都可以實現免疫。當足夠的人實現免疫,病毒就難以傳播,速度放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估算,達六成人口完成兩劑有效疫苗的接種,台灣才能達到「群體免疫」,這約需施打3000萬劑。而政府規劃,國際藥廠總採購量落在1981~2500萬劑,有些還不確定何時供貨,疫苗不足之餘還得苦等。
不過,台灣還有個脫離疫苗困境的選項:本土自製疫苗,這也是「阿中部長」在記者會上屢屢強調的「靠國產疫苗自給自足,也是努力的方向」。
聯亞生技、高端疫苗、國光生技共同投入一場疫苗史上最攸關成敗的科學競賽。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高端與聯亞相繼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若進度順利,送審後取得緊急使用授權許可,將在2021年7月上市,為國人接種。
檢視兩家公司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期中分析結果,令許多醫學專家振奮:疫苗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都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聯亞生技在免疫原性反應方面表現突出,第一期臨床試驗總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高劑量組的中和抗體效價,增加了40倍以上。
不僅如此,台灣達到群體免疫所需的3000萬劑,聯亞生技的生產線目前看來也能充分供應,甚至有餘力銷售到國外。這款命名為「UB-612」的本土新冠疫苗,未來若能通過其他國家的核准,出口外銷,說不定就能成為下一個台灣之光,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聯亞生技集團董事長暨科學長王長怡證實,已接獲巴西、厄瓜多爾、秘魯等中南美國家1.4億劑的預先採購承諾,同時,與印度藥廠合作,協助新冠疫苗量產與運輸到印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地區。
約三成不想打,不良事件造成恐慌心態
在疫苗取得上,台灣或許能暫時放下焦慮。但光是取得疫苗,並不是競賽終點!
神話故事「巨人與大衛」中,少年大衛擊敗嗜殺的巨人,只用了一顆石子,便擊中巨人的頭,讓巨人倒下。拿來比喻這一次的全球大流行,新冠病毒是巨人,疫苗便是那顆石子。癥結點在於,大衛、亦即人類,要怎麼克服面對巨人的恐懼、勇敢應戰?
由於台灣抗疫有成,民眾對施打新冠疫苗的急迫感,普遍來說並不強烈。疾管署在2月初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3國人有施打意願,《遠見》「新冠疫苗接種意願大調查」的這個比率,則是60.3%。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台大醫學院副教授李秉穎,對此深表擔憂:「疫苗還沒開打,就有1/3不想打,開打之後可能會有更多人看到不良事件而不打,因為一定會碰到不良事件。」
這就是恐慌心態。
恐慌,是一種比病毒傳染更快的情緒。台灣疫苗信心危機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苗接種,第一階段施打了600萬劑,結果所有人打了以後生病都說是疫苗引起的,比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等,一律怪罪疫苗。本來計畫施打70%的人口,最後只剩20%的疫苗接種率,一半以上疫苗銷毀作廢。
「類似情況一渲染的話,就會影響大家對疫苗的信心,」同時是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的李秉穎表示,到時候,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之際,會不會仍有人借題發揮,質疑疫苗的安全性,引起類似2009年時拒打流感疫苗的風潮?「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打敗傳染病,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廣為宣傳疫苗接種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利他行為,調動起全社會的免疫意識,是防疫單位的當務之急。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李敏西建議組建「快速調查部隊」,針對接種疫苗後不良事件,調查起因到底跟疫苗有沒有關係,以避免恐慌情緒擴散。
除了接種疫苗之外,下一階段,台灣還將面對「開放國門」的難題。
根據市調分析機構、中金研究院的報告,全球經濟生活回歸正常的三個重要節點,依序是高收入國家何時大規模完成接種、何時實現群體免疫、何時生產回歸正常。以此沙盤推演全球接種時間線,第一個節點可能發生在2021年1季度末,第二個節點在2021年2季度末,第三個節點在2021年第4季度(表2)。
疫苗過後國境可望解封 人類社會仍得面臨持久戰
流行病學家何美鄉推估,台灣最合理的疫苗政策是從2021年第2季起,便手握部分疫苗,未必要很多,但第3季一定要大規模施打,「以準備第4季國門開。」
開放國門的早晚,影響經濟成長的高低,乃至國家競爭力,「得疫苗者得天下」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
接種疫苗完成,不代表不會傳染他人
一旦各國國境解封,屆時的防疫課題將會變成「疫苗自由」。儘管新冠疫苗施打了半個地球,但或許半年後,眾多國家依舊會為了病毒是否跨境侵入,而神經緊繃。
「目前的科學證據還無法證明,打了疫苗,不代表就不會把病毒傳染給別人,」前健保局總經理、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指出,目前誰也不敢確定,已經接種疫苗的人身上是否仍攜帶傳染病病原。
因此,在什麼情況之下,台灣允許國外已接種疫苗者出入境可豁免於檢疫隔離?「台灣什麼時候可以歡迎全世界的人進來?」張鴻仁認為,在台灣,這個問題的答案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對旅遊業跟航空業。
類似的「旅行禁令」「航空隔離」不只台灣獨有,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議題。事實上,丹麥、愛沙尼亞正著手研發「疫苗護照」的電子憑證,方便國民在疫情期間旅行至它國時,出示這款護照作為接種證明。
對付新冠病毒,是屬於所有人的持久戰。疫苗開打不代表就此萬事大吉,後續還面臨一大堆問題。
新冠疫苗打不打?何時能打?打了之後呢?這一個又一個問題,都沒有單純「一言以蔽之」的答案。
這些答案,正是抗疫有成的台灣人,2021年需要做出的最重大決定之一,而且,現在就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