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副總理劉鶴和美國總統川普於華盛頓簽下了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這是宏大的中美超限戰之中,前哨戰的結束。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大概率會是貫穿本世紀上半葉的最重要宏觀事件之一,現在只是剛開始。這次維持兩年的前哨戰,最大的意義是讓兩國確認了彼此的意向和實力,此後中美應該會暫時回去重新調整戰略和提升實力,為再次的交手做準備。
至於這個”暫時”會有多久,主要還是取決於美國。目前整體世界格局還是有利於中國在實力上繼續追近美國(中國經濟成長是美國的三倍速),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只要不是觸碰到根本與核心利益的,能不打就不打,如果非要打,則盡量晚打。美國則需要在中國實力更接近自己之前,建立出一個新的架構,確保自己的廣泛利益不會因為中國崛起而受害。
這次的協議以簡單的說法,就是中國做到三件事,換取美國降低關稅。這三件事分別為1. 中國在未來兩年多跟美國進口2000億美元的商品服務,2. 中國增強對於智慧產權的保護,3. 中國更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雖然這樣看起來,似乎是中國的輸誠,不過基於經濟競爭本身非零和的特質,這三件事不只是中國早在2017年就承諾要做的,也是符合中國經濟發展規律該做的。也因此,我同意中美官方所說,這個貿易協議是雙贏的。
協議分析:
1. 兩年2000億
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但是中國經濟有足夠的縱深可以吸收。中國在2019年的總商品進口超過20000億美元,比2017年就大了快2000億,這只是商品進口的部分,如果加上服務進口則更多。要知道,這樣的進口消費成長是發生在中國同時面臨內部債務去槓桿和外部貿易戰雙重壓力之下做到的,如果貿易戰的壓力緩解,中國應該能更容易達到。
這2000億又分別為農產品、能源、金融服務、工業品。農產品方面,中國正面臨因為豬瘟所造成的供給通膨,本來就需要大幅增加農產品進口。能源方面,除了中國正在用很大的力道推動煤轉氣以外,中東的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也讓中國需要分散能源進口。金融服務進口屬於3. 的一部分。工業品方面是我認為唯一達成性比較難的,因為除了晶片與飛機以外,大部分美國的工業產品競爭力不高(當然還有軍工,不過美國不會賣),這部分會是我比較關注的。
對於美國來說,農業因為貿易戰陷入困境,能源產能過剩,製造業持續衰退,中國這2000億雖然不可能讓這些產業全部翻身,但至少能緩解一些困境。更重要的,美國農業和能源大多座落在川普的鐵票倉,而許多衰退的製造業則座落在許多swing states,這些產業的存亡對川普連任是重要的。
2. 智慧產權
增加智慧產權的保護本來就是從發展中經濟體轉型到發達經濟體必經之路。這邏輯要理解很簡單,智慧產權是有資本能夠把shit job外包出去的有錢國家才有空搞的玩意兒,對於窮國家來說,他們只有勞動力、土地、天然資源,本來就沒理由要去保護智慧產權。因此對窮國家來說,智慧產權越便宜越好,對於富國家來說則是相反。
現在的中國正處於這兩者轉換之間。以世界的尺度來看,中國正剛從已經從技術輸入國,轉變成為技術輸出國。中國越來越不需要透過技術轉移、cybertheft等手段來取得技術。這不是在說中國科技已經超過美國,不在需要對外交流或學習。而是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已經基本在內部打通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商用化這條內生型創新的管道,這種管道很難打通,但它就像是武俠小說的任督二脈一樣,只要能打通,那麼大概率的就能成為發達國家(武功高手)。
基礎科學方面,根據Nature Index,中國已經是高品質科學論文年產量的第二大國;應用科學方面,中國國際專利PCT的年產量排名世界第二;商業模式創新上,中國是世界獨角獸創新公司數量/估值第二大國。當然由於過去中國較弱的實力,以致於存量上還是遜於一流的發達國家,但只要能保持增量和增速的優勢,存量追上就只是時間問題。也因此,在智慧產權上,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利益會越來越接近,會越來越傾向支持限制窮國家在科技追上自己的法律。
3. 金融市場
最後一項,開放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和增強智慧產權也是類似。上世紀末多個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過早開放金融市場,而無法管理資本市場週期(俗稱外資剪羊毛)所帶來的衝擊,而讓整個國家遭受到戰爭一般的損失,有鑑於此,中國在對自己的金融產業和監管機關有自信之前,對於開放金融業一直都很小心。
然而,過去幾年中國的金融科技,出現了小規模的技術爆炸,競爭力大幅提升。與此同時,中國的金融風險,自2015/16的股災以來,已經獲得一定程度的控制,宏觀債務缺口、銀行問題貸款比率(SML+NPL)、影子銀行佔總債務佔比等,都處於2015年來最低水平。現在的中國,終於有客觀條件能安心對美國這個金融帝國開放金融市場。
對於華爾街來說,一個擁有相當於27.5兆美元銀行存款的國家(比美國GDP還大),沒有該不該進去的問題,只有能不能進去的問題。在香港做金融的我最能感受到,早在中國2017年示意要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外資就陸陸續續開始到中國設立全資子公司,人事也不斷擴張。去年更是中國股市債市被編入國際指數的一年,光是債市的淨流入在2019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這部分也是中美雙方利益相對一致的地方。
博弈分析:
從以上協議分析就能理解,這項協議在實質上是雙贏的。不過在非零和賽局之中,還是能分出誰贏的比較多。要如何斷定誰贏的比較多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確立,雙方的角色和目的。在這場前哨戰裡,美國是較強的一方,也是貿易戰發起方,作為攻擊者,它的目的就是藉由戰爭手段,逼迫對手去作出原本不願意做的事。相反地,中國是較弱的防守方,它的目的是守住底線,不因為對手的逼迫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可以回去看在貿易戰之前,中國願不願意做去這次貿易協定所簽的事。當初2017年11月川普拜訪中國時,雙方所簽的意向書,是2500億美元的採購案,比這次還多了500億(之後這500億大概給了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巴西的大豆)。那時候中國領導人在各個國際場合,也宣布要增強對智慧產權的保護和加大開放金融市場。這些事實都表示,中國在戰前戰後,要做的事,想做的事,基本一樣。另外,在戰爭中的兩年,中國的GDP從2017年12兆美元成長到2019年的14兆美元,差不多等於長出了四個台灣,同時在前沿科學上以更快的速度進步。因此,中國算是防守成功,它不只守住當初的條件,自己實力還在戰爭中增強。
中國的成功來自於:
1. 一開始對於中美實力差的掌控大致精準。從2017年中國提出的條件和這次協議內容的類似程度,就能看出中國對於美國攻擊力道和傷害承受能力的掌握得還算清楚。這個精準也會讓美國在之後質疑,是不是當初就不該打,直接接受中國條件就好了。
2. 維持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平衡。雖然過去兩年中國外部壓力大,但整體上中國和除了美國以外的主要經濟體還維持不差的關係,原本不好的日本和印度也在往好的方向走,跟俄羅斯的關係更上一層,也維持了傳統上跟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好關係。歐洲的部分我覺得中國還做得不夠好,不過不開心程度比美歐低。
3. 中國維持高於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的成長速度。做為西方最常用來對沖中國的印度,在2019年的增長速度幾乎腰斬,這讓中國在Growth上擁有絕對優勢,也因此有了時間這個武器可以使用,而時間是個超強(如果不是最強)的武器。
反觀美國,雖然承受的經濟壓力比中國小,但是在過去兩年的攻勢卻沒有得到中國更多的妥協,甚至可以說,如果當初不發動貿易戰,可能可以更早獲得中國的採購,也省去了貿易戰對於經濟的損傷。
美國的失敗來自於:
1. 過於低估/不了解中國。美國一開始的戰略目標就過於好高騖遠,什麼都想要。同時,美國的戰術,甚至人員,也和當年美日貿易戰太多一致,卻忽略中國和日本是極為不同的經濟體,也擁有完全不同的政治能動性和國際迂迴空間。
2. 美國過度擴張國際戰線。美國除了和中國打貿易戰,也對一堆大型經濟體發動關稅威脅,過長的戰線嚴重損耗了美國的戰略注意力,更讓盟友在關鍵時期沒有跟美國站在一起,跟窮國家的關係也更加弱化。
不過美國發動貿易戰這本身對美國不是一件毫無戰略價值的事,透過兩年的鬥爭,美國得以摸清楚中國的實力。耗費兩年的經濟波動,換取這些情報和一個雙贏的協議,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下一步:
我認為除非中國嚴重違約(根據上面分析機率很低),美國在選舉前,都不會對中國重新發動攻勢,這除了選舉前的民心很受經濟影響以外,另一個重大影響在於把協議分成兩階段這個發展。
把協議分為兩階段,就代表把原本聯合的利益團體也分成兩半,彼此產生利益矛盾,因為在第一階段獲利的團體,很難把好不容易到手的利益扔掉,去為了第二階段去奮鬥。這和簽約之前不一樣,沒簽約,就代表戰爭持續,只要有信心,大家願意同甘共苦。但都宣告勝利了,如果還要把人家好不容易得到的勝利美酒端走,這個反作用力的力道就不同了。
這也不是說兩階段就是對美國完全不好。事實上,用貿易手段來打中國本來就不是一個高招,畢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美國如果能利用這個協議帶來的休戰時間,回去重整,未嘗不是一個好戰略。雖然時間不是站在美國這邊,不過愚蠢的戰略會浪費更多時間。也因此,要評估下次兩國交戰前的態勢,我主要會觀察:
- 中美在這休戰期,提能升多少實力,能補足多少自身經濟的弱點。
- 美國如何處理內部政治、盟友關係和中東地緣政治。
- 中國市場和美國鷹派,對於美國因為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獲利團體的拉力平衡。
下下一步:
既然只是前哨戰,就代表對於整個戰爭最終結果的指標意義不大。這次中國以一個不錯的表現,撐過了美國第一波攻勢(如果把當年南海算進來,就是第二波),但是未來還會有無數波,直到雙方在碰撞過程之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對於未來雙方的互動型態,我還是偏向審慎樂觀的,過去的強權鬥爭的歷史經驗雖然恐怖,但只要仔細看,也會發現是隨著科學經濟發展,它們變得越來越不恐怖。一戰二戰比拿破崙戰爭文明,冷戰又比一戰二戰文明,按造這趨勢,我們不應該會跌入冷戰。
但是要說比冷戰好多少,除了中美的選擇,也是其他所有國家的選擇,如果其他國家能合作促進中美維持理性、非零和的競爭,那麼以中美超龐大的力量,在這豐富的競合過程中,大概率能創造出惠於全人類的成果,而這過程之中,能夠對中美和平關係幫助越多的國家,就會獲得越多的和平紅利,成為未來二三十年最大的地緣政治贏家,就像是上個世紀的東亞和北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