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最新動態

第二波疫情:不再是武漢 未必有肺炎

◎沈政男

一位曾在台灣公開演奏的澳洲籍音樂家,回國後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確診;然而兩周前入境台灣時,卻查無疫區旅遊史,因此在排練與表演過程完全沒有啟動防疫措施,讓不少人心驚。這類病例的出現,其實就印證了指揮官陳時中所說的「第二波疫情已經來襲」。

第一、第二波疫情的最大分野在於,先前病毒主要從中國湖北散播出來,而過了兩個月不到,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最多的區域已換成南韓、義大利與伊朗等國。台灣很幸運在第一波疫情裡沒有出現嚴重本土感染,接下來必須續防病毒第二波攻擊,而要守住戰果,第一步便是探究先前的成功因素。

陳時中說「中國大陸可能為了拚復工而使疫情減緩」,然而台灣能擋住第一波疫情,最大原因就是中國大陸疫情被成功圍堵了,否則病毒將如潮水湧來。雖然中國大陸第一時間隱匿疫情,但歐美媒體公認,後來他們靠著其他國家難以執行的強力隔離措施,為歐美國家爭取到一個月的防疫時間。至於台灣,因SARS的創傷經驗,對疫情提高警覺,老早關閉中港澳邊界,而且民眾大都自行戴口罩,配合政府減少出國與團體聚會。

除了台灣,香港、新加坡也在一小波社區傳播後疫情宣告穩定,而東南亞國家與目前處於夏秋季節的紐澳,病例總數也相對較少,因此漸漸有人認為,雖然新冠病毒可在溫熱氣候生存,但致病力可能較差。此外,先前認為新冠肺炎的致死率為2%,但從中國大陸非湖北省分、鑽石公主號,以及南韓這些廣泛檢測病毒的區域來看,比較可靠的數字應該是0.5到0.8%,也就是稍高於流感。以上種種都說明了,新冠肺炎雖然不容小覷,但也沒有那麼可怕。

台灣官方目前仍使用「武漢肺炎」這樣的名稱,其實第二波疫情既不是來自武漢,也不一定導致肺炎,應比照世衛建議改成「新冠病毒疾患」。以感染源頭來說,先前台灣靠旅遊史來做病例通報,現在已經無效,如果拘泥於健保卡旅遊註記,只會造成防疫漏洞。

以感染症狀來說,先前以為重症約20%,其實若大規模檢測便會發現,此數字顯然高估了。未來如果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防治方向應從防堵改為減害,也就是負壓隔離病房留給急重症,其餘只需單人病房,甚至居家隔離便可,不至於癱瘓醫療量能。此外,禁止大型集會與口罩政策,都可視疫情調整。

台灣在第一波防疫裡獲得國際稱道,成了防疫大國,未來面對第二波疫情,應以謹慎從容取代恐慌疑懼。先前強調自救才能救人,如今疫情相對穩定,台灣社會應冷靜思考,既然想要加入世衛,是否可對其他國家捐助防疫物資,或提供防疫經驗,以證明台灣能對全球公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