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察

張善政:混種人才要像「鯰魚」,讓組織活起來

作者:張道宜 圖片:卓杜信、廖祐瑲攝影 發稿日期:2019-03

如果「混種人才」是結合數位科技,加速工作效率的新型態工作者,那麼「混種領導人」就是突破舊習,帶動轉型的新型態領袖。2月20日宣布以無黨籍身分參選明年總統大選的張善政,會是這樣的人選嗎?

這年頭,想從政的人似乎不能太中規中矩。一方面要有亮點,才能吸引大眾目光;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愈來愈多人發現「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少了傳統政治醬缸文化洗禮,似乎更能提出嶄新的解決方法。

事實上,總統可能是一份最需要「混種」的職務。從內政到外交,都得扛起最終決策的重責大任。而在這個「科技當道、創新為王」的時代,領導人不僅要接地氣,貼近民生疾苦,更要能站在浪頭上,即時跟上趨勢,大步航向轉型。

攤開張善政的資歷,不難理解他為何認為自己以無黨籍身分挑戰明年的總統大位有勝算:2016年,他擔任馬政府最後109天看守政府時期的行政院長時,衝出高民調與高人氣;另外兼具科技、行政與學界歷練的「混種」背景,讓他不論出席政治、公益、新創或科技相關活動時,都不顯得格格不入。甚至2018年中播出的公視《誰來晚餐》第八季,製作單位詢問一位新創企業家,希望邀請誰來家裡吃飯時,對方第一位想到的就是張善政。

升級科技能力,從應用面切入是捷徑
說話慢條斯理、帶點「書生」氣質的張善政,不論演講、聊天或評論時政都不忘帶著微笑。但在準備選戰,他也展現科技業經理人「快、狠、準」的一面。早在2月20日宣布參選總統前,張善政在過年期間就推出區塊鏈虛擬貨幣「善幣」,登錄電子郵件領取「善幣」的民眾,未來能優先參加張善政舉辦的活動,除了展現科技視野外,也頗有「圈粉」的意味。

在宣布參選後一個月內,他陸續提出「數位國家公投」、「數位創新委員會」等政見。在目前仍混沌詭譎的局勢裡,張善政的爆發力雖不是最強,卻有著腳步輕盈、策略明確的特點。

不過,談到近年風起雲湧的新科技,張善政自己也坦言,並非樣樣皆通,「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到區塊鏈,這幾個趨勢出現時,我就很好奇。前3個大概可以搞得懂,但區塊鏈技術門檻很高,我也沒有完全搞清楚。」

搞不懂怎麼辦?張善政說,與其在技術面鑽牛角尖,不如拉高視角,從應用面去了解它的潛力。「我把區塊鏈當成黑箱子,雖然看不清內容,但我知道作用是什麼、能用到哪去,」張善政解釋,「所以你問我區塊鏈技術,我可能講不了一分鐘,但你問我區塊鏈是什麼,我可以告訴你它可以怎麼用,以及它為什麼重要。」
 


這也是為何張善政眼中,混種人才不一定要有特定背景,也不是非得回學校從頭學起不可,更重要的是整合力,以及對於應用場景的想像力。「當你感受到趨勢,才回學校重新學,這太慢了;但是了解它的用途,幾個星期就可以搞定,」他指出。

領導要開放心胸,最忌不懂裝懂
技術可以從用途去掌握,但是人才不行。張善政提醒未來面臨跨領域領導的主管,「裝懂」是混種領導最忌諱的事:「開放心胸,坦白讓下屬知道你不懂,並且給他空間,讓懂的人教會你,才能說服他們接受你的帶領。」

張善政回憶,他擔任宏碁電子化事業群(電子化資訊管理中心,Acer eDC)副總經理,負責機房與資安服務時,一開始對資安並不熟悉,就連上台簡報都得請屬下幫忙。但他不逃避每次面對客戶的機會,把壓力當作學習,透過上台簡報補充產業知識。「到後來,我都自己做簡報,還累積數百頁的檔案庫,讓同事製作簡報時取用。省下來的時間可針對客戶做客製化設計,標案成功率因此達到8成。」

進入公務體系後也是如此。2012年,張善政接掌政務委員,除了過去熟悉的資通訊科技外,鮮少研究的生物科技與醫療科技也在業務範圍內:「4年後當我離開院長職位,我已經跟生技圈很熟了。」

率領創新,不只當火車頭還要像鯰魚
先後歷經學界、科技業與政府歷練的張善政,雖然練就一身快速適應的功夫,但投入公部門期間,有件事卻怎麼也不能習慣。「我不能接受『20年不變』這種事,」他指出。

張善政舉去年起不斷爆發的蔬果價格暴跌為例,直言批評這是相關部門「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當你覺得20年來這樣做都沒問題時,就代表這些年都沒有改變。科技進步了多少,卻沒有用新科技來做事,」他說。

新科技可以為公部門帶來哪些變革?「在大數據與基因檢測的時代,可透過科技找出遺傳性疾病罹病風險,」張善政以健保為例說明:「如果人們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保就能省下用於病人末期治療上的費用。」

雖然從馬英九政府到現在的蔡英文政府,都意識到數位化的重要性,引進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如張善政、唐鳳,加入政府行列,希望扮演「火車頭」角色,但張善政坦言:「我覺得當火車頭是很累的,我相信唐鳳也是如此。當初馬政府用我,蔡政府用唐鳳,我們都做不到100分。」

張善政比喻,如果只靠火車頭拉車廂前進,當然事倍功半。政府要有能長治久安的數位政策,就得擺脫傳統的「火車頭」思維。

「在企業界,每一節車廂都是有動力的,」張善政說。就像即便是個小小的工程師,也會知道如果沒有標到案子,或是把專案做好,會影響自己的年終獎金:「只要讓每節車廂都有動力前進,火車頭就輕鬆多了。」「未來政府數位化的火車頭,只是行政院長或是像我這樣的政務委員嗎?我覺得不行。理想狀況是,就算沒有張善政或唐鳳,還是能有數位轉型的能力。」

這也是為何張善政主張,每個部會都應該設立「數位創新長」。不限任用資格,從外界直接引進年輕人才,在各部會植入混種因子,與數位創新委員會對接,「就像把鯰魚放在魚池裡,能讓魚群更有生命力一樣,這群人也要扮演鯰魚的角色。」
 


換句話說,張善政要讓每個部會都是數位轉型火車頭。他坦承,這可能破壞公務員體系,「但在治療初期,應該下猛藥,」他解釋,「另外也會設立日落條款,5~10年後,一旦公務體系訓練出更多能與趨勢接軌的混種人才,可陸續由公務員接手。」

制度鬆綁,才能養出超級人才
張善政認為,制度是讓公務體系無法靈敏應變的主因:「任何企業內都有培訓制度,但公務體系卻相對缺乏。」公務人員培訓除了錄取人員訓練外,都與升官、升等有關。而且訓練內容多限於所屬職系(如行政、會計、法律),不能任意更換。這與張善政理想中,以跨領域為目的的培訓大不相同。

張善政認為,不是唯有升官才需要培訓,「只有對公務人員不分職系職等,給予新技術潮流的訓練,有潛力的混種人才,才會自然出現,」他說。當企業對混種人才已需求若渴之際,公部門當然更不能自外於這股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