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灣總統大選
英國獨立報:國民黨真的沒發現台灣人想擺脫共產陰影重塑自我的決心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並非外媒裡面,最早發布「蔡英文當選台灣首位女性總統」的國際媒體;卻是第一家能夠精準掌握,執政黨KMT為何敗選的關鍵原因者。獨立報指出,KMT這次大敗,從表層原因來看,似乎是馬英九無力讓台灣經濟起死回生;深層挖掘,即可發現,台灣歷經近30年的民主化發展進程,已經尋著自己的立足根基,人們希望走出海峽對岸共產政權的威脅陰影,重塑自己截然不同的國家認同思想。KMT並沒有察覺此一變化趨勢,還繼續站在「台灣認同」亮光的對立面,以致陷入無力自救,飽嘗敗選殘局。
首先,無力處理台灣經濟,以及人民生計問題,當然是KMT得到許多「教訓票」,敗選的主因之一。《獨立報》報導,引述一位38歲王姓工程師(Wang Wei-min),投完選票後的看法指出,KMT的馬先生主政8年來,對中國的「開放門戶」政策,並沒有嘉惠一般民眾;反倒造成財富分配不公問題,愈發嚴重。他的8個月大女兒正睡在嬰兒車裡面,她的太太也站在身旁。王先生說:希望女兒成長於自由,以及擁有發展前景的社會;國家經濟資源不致多數落入有錢人手中。這位工程師也指出,他關心國內民生議題,遠甚於2岸關係;他說,蔡在內政方面,比KMT候選人更能勝任。
週五晚間,台北凱道的最後一場選前群眾大會,蔡英文發表感性與理性兼備的出眾演說,她表示,這場選舉,並非為了擊敗任何政黨,而是要打敗台灣所面臨的困境;我們距離這個新時代的來臨,只有一步之遙。她並說,如我勝選,將廣納人民心聲成為政策的基礎;民主不光只是一場選戰,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其次,「台灣認同」意識的崛起,反映這次大選,國民黨在多數選區出現崩潰敗選。人民透過手中選票,表達出對馬先生主政下的台灣,過度依賴中國,引發的內心不安;相對而言,民眾則認為蔡英文有能力處理敏感的兩岸關係。專家的看法也指出,台灣社會正面臨「本質性轉變」,這種轉換,是從個人化的一己視角,變換為思考國家及下一代的未來。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近來最新的研究發現,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率逐步上升,高達近6成,創下近20年來的新高。《獨立報》指出,這是台灣民主化所催生的「自覺效應」;該效應並在馬先生8年來的親中政策之下,加速開花。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鮑彤(Nathan Batto)受訪時指出,越是跟中國增加接觸,台灣人越是感受到,「中國有其了不起之處,卻無關台灣人」。中台這2個國家,從20世紀以來,就各有擁有不同的歷史觀,文化;政治制度也完全不一樣。目前,民主是「台灣認同」的核心價值。
年輕世代心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月16日報導指出,台灣年輕世代,擔心未來會活在北京影響力的陰影底下,所以不希望這個國家,成為另一塊「中國領土」。時代力量領導人黃國昌受訪時指出,台灣人民愛好和平,希望兩岸擁有和平發展關係;這卻不意味著,台灣人必須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民主。
《CNN》引述台灣官方數據指出,台灣青年選民,相當關切經濟問題;數據顯示,20-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12%,是全國平均失業率的3倍。
台灣經濟已經停滯了,還要被綁進中國經貿圈,讓台灣深陷其間,被帶衰「泥淖化」?美國《洛杉機時報》(LA Times)1月16日報導,引述一位任職於新竹科學園區,32歲胡先生(Hu Ching-chien)的看法指出,台灣經濟越是被中國牽著鼻子走,北京就能藉由經濟,轉換為政治影響力,達成以經促統目的。
這次大選,他投票給蔡英文,他表示「台灣擁有自主權,比什麼議題都更重要」。他說,很高興自己投下手中寶貴的一票,為台灣保有自主權盡份心力,而非老是跟著中國的屁股走路。他亦坦承,蔡的當選,可能會給台灣帶來不穩定的風險;然而,走自己的路,本來就有風險;如果都不尋求改變,台灣有一天終將成為中國的一省;這個風險,台灣人該勇於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