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經濟

社論-非經濟問題才是希臘危機的未爆彈

2015年07月08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在7月5日的公投,希臘民眾以61.3%的比例對歐盟提出的紓困方案說NO。(美聯社)

希臘民眾以61.3%的壓倒性比例,在7月5日的公投案中,對歐盟提出的紓困方案說NO;這是勇氣十足,抑或是大膽愚昧的行為,希臘和債權國各執一詞。在各方警告投下反對票幾乎等同經濟自殺,以及資本管制達一週的情況下,為何希臘民眾仍做出這個令人大感意外的決定?

除了過去6年不間斷的撙節措施,讓多數希臘人民對未來感到絕望,以致於決定豁出去搏個機會之外,公投前希臘政府與債權國領導人分別釋放出「公投的結果只是增強希臘政府談判的籌碼」,與「拒絕紓困案=退出歐元區」的混亂訊息,亦是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這兩項看似矛盾,實則毫不衝突的說法,背後隱含複雜的法理與現實操作。

就法理而言,除非希臘自願,否則任何人都無法將它逐出歐元區;但就現實層面來說,債台高築、與破產無異的希臘,若拒絕接受債權國的紓困條件,包括ECB緊急流動性援助(ELA)在內的一切援助都將中止,斷糧的希臘經濟將陷入無秩序的衰退,僅餘發行新貨幣一途可勉強求存。但此舉能否發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無人敢保證。

隨著公投結果揭曉,有民意撐腰的希臘總理齊普拉斯,透過媒體向歐盟各國領導人要求重啟紓困談判,而各國領導人則將視金融市場反應後,再決定後續因應策略。倘若希臘公投結果引發金融恐慌,且擴散蔓延至歐元區全境,歐元集團讓步的可能性便增大;反之,如果金融市場相對冷靜,僅有避險性行為出現,各國領導人將不會有任何讓步的舉措,會等到7月20日希臘對ECB債券違約之際,再進行討論。只是,多拖延幾日,希臘經濟就往嚴重蕭條的情境又推進一些。

至於對歐元區或全球經濟而言,該如何看待希臘退歐可能引起的風險?就經濟層面來看,當前希臘債務問題與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事件不同,即使希臘退歐風險雖大,卻不至於無法評估。首先,希臘經歷長期債信紓困後,公部門債務有81%由歐盟、ECB與IMF持有,亦即希臘債信違約,甚至退出歐元區,相關風險多由政府部門吸收,與雷曼兄弟倒閉時,倒債損失大部份由民間吸收的情形不同;其次,經過去年ECB的大規模銀行壓力測試後,各國主要銀行對希臘曝險程度透明。在資產損失受控的情況下,恐慌情緒不易產生;第三,當前歐盟內部有多重防火機制,既有ECB的全面貨幣性交易(OMTs)、公部門購債計畫(PSPP),作為無限制的流動性補充來源,又有隸屬歐盟的歐洲穩定機制(ESM),可在必要時接管銀行;第四,當前希臘債權狀況清楚,金融機構可計算出倒債的幅度,而雷曼兄弟因涉及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讓市場難以在第一時間評估影響程度,才導致不確定性蔓延。上述四點不同之處,正是近日希臘退歐風險吵得漫天塵囂,金融市場卻能相對冷靜的原因。

因此,這場公投結果令人擔憂之處,並非目前被各界熱議的經濟面,其真正埋下的的未爆彈,在於難以估算的非經濟層面,特別是目前希臘政府的策略,已形同於挾民意直接衝撞歐元區的體制。由於歐元區其他成員也是民主國家,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違背國內民意而屈服於希臘的脅迫,因此在雙方都「堅守」民意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協談的空間。

更麻煩的是,這場公投成為齊普拉斯不尊重國際事務遊戲規則的後盾,讓他可能會假藉民意之便,利用歐元區或歐盟成員國的身分,進行一些可能會傷害其他國家權益的行為,以提高談判籌碼。如同今年3月希臘國防部長曾威脅,若希臘經濟崩盤,雅典當局將會廣發簽證給難民,讓他們可以前往柏林,若因此有ISIS激進分子滲入,也是債權國壓迫造成的。這番談話在當時看起來很極端,但從齊普拉斯近來的態度可知,如此荒謬的情形並非僅是談判話術而已。此外,過去一個月來,歐盟都盡力避免單方面脅迫希臘退出歐元區與歐盟,導致歐盟缺乏有效的工具因應希臘具有惡意的行為。

換言之,在不會被逐出會籍及申根公約(Schengen Agreement,即允許持有其中一國的旅遊簽證,即可合法前往其他歐洲公約國)的影響下,希臘國防部長所描繪的極端情境亦有可能發生。同時,希臘也可利用歐元區與歐盟的會籍,以議事阻礙歐盟的國際事務,例如擾亂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進而損害歐元區或歐盟的權益與公信力。因此,若債權國與希臘仍將紓困案侷限在財政與經濟的層面上,希臘債務問題雖然會持續占據媒體版面,卻應能保持在可控的狀態。但若希臘當局已不再尊重歐元區與歐盟成員國的身分,並藉此身分作為談判武器時,危機可能升高到難以控制的程度。屆時,這場賴債鬧劇就會真正引發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也將是歐元區完整性出現裂痕、乃至於崩壞的開端。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