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

劉屏專欄-喧譁的台灣 靜觀金立群

2015年04月23日 04:09 中國時報



 美國一位著名的管理學教授說,鬧哄哄的台灣在不知出處之際,不妨暫且安靜一分鐘,看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首任掌門人金立群;看看能否從其中得到一些啟發。

例如金立群為什麼寫一篇長達12500字的文章,只為了高中母校校慶?自幼成績出眾的金立群為什麼直到29歲才進大學?又為什麼在美國捨博士課程不念?

北京迄未宣布誰出掌亞投行,不過目前除了金立群,各方沒有提及其他名字。以金的經歷: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世界銀行副執行董事、中國大陸財政部部長助理、財政部副部長、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資歷之雄厚,幾無人出其右。尤其他擔任亞投行籌備組組長、亞投行臨時多邊祕書處祕書長等職,更顯示他是行長的不二人選。

早在去年9月,著名的企業暨公益國際論壇devex有篇文章,認為北京當局極其認真的要把亞投行做好,「何以見得?因為任命了金立群。」

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都談到金,稱他「一口流利的英語,法語也通。」國際廣播、電視多次專訪他,其英文程度如何,一聽便知。這些媒體的結論之一是:中國與「蠻夷」打交道,此人是上選。他與英國人談話,引用莎士比亞;與法國人談話,說自己迷戀法國文化;與德國人談話,說自己喜歡德國人的一板一眼。

為國放棄個人學術成就
金立群生於1949年,今夏滿66歲。他在1968年「算是從高中畢業」(本句及以下括號所引,都是金本人所述),卻直到1978年才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就讀。整整10 年就在文革中度過。可是他堅信國家最終還是需要知識分子,「一個不學習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所以他在「煉獄的種種考驗中,種地、修水利、造橋、搞鄉鎮企業、教書」,卻始終沒有放棄讀書。

他知道「抽象地高呼革命口號,終究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所以他自己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只有在一個大家都勤奮讀書的國家,人民才會理智、理性、冷靜地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做出自己的判斷。」

他的母校──江蘇省南菁高中130周年校慶,他為特刊寫下〈匆匆駐足的驛站〉一文,一萬多字。雖忙,但他抓住零碎時間。有一次搭機,飛機在跑道上延誤了6小時,他在這段時間寫完一篇文章。他說:「飛機上、火車、酒店,只要坐在那兒,我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這種修為讓人想到曾國藩在信中勉勵弟弟們「雖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書;考試之日,出場亦可看也。」

金立群後來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進修經濟,有機會留下來攻博士,但他放棄了,因為他需要的是較全面的知識,用以制定及推動政策;且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時間不許可他鑽研高深學術理論。這讓人想起李國鼎、孫運璿,他們也有機會在學術領域更上層樓,但基於國家需要,他們選擇回國,在實務上報效國家。孫運璿在美國沒有完成的電力實驗,多年後,兒子在美國念博士時完成了。金立群的女兒金刻羽在哈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如今在享有盛譽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或許也彌補了父親的遺憾吧。

政府要像燈塔指引方向
有人當面推崇孫運璿擔任公職的貢獻,孫運璿搖搖手說道:國家的成就,主要還是人民的努力,「但是大風大浪中,政府一定要像燈塔,穩定的發出光亮,在黑暗中指引出方向。」金立群有類似說法:抗戰時,面對日機轟炸,梁漱溟身穿長衫,拿把椅子,坐在院子裡讀起書來;然而在共黨政權下,梁「最終還是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只能屈服」,所以「決定我們每個人命運的,是黨和國家的政策。」

中國大陸以染髮為時尚,不染髮的金立群顯得醒目。他的思維與作法,對亞投行乃至更大層面的影響,會使他更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