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

馬克宏當選映照出的法國:當消極與革命碰撞一起

2017/05/12 13:39:00 季茱莉(Julie Couderc)
 

這一位菁英中的菁英,同時代表法國非典型的政治人物,他的當選,映照出怎樣的一個欣法國的誕生? 圖/歐新社

在三年前,法國人民還非常陌生的前經濟部長馬克宏,此刻已搖身一變為法國的新總統。

法國人對他的描述是一個「勇敢」和「大膽」的人。這位新總統,自幼受到耶穌會士的嚴厲教育,以及著名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以詮釋學和神學研究為名——的哲學薰陶,之後更在著名的巴黎政治科學院(IEP)跟國家行政學院(ENA)求學。換言之,馬克宏是法國社會中「上層建築」(馬克思主義中係指「資產階級」和掌控實際社會的統治階級)裡最純的結晶——所謂菁英中的菁英!

這樣一位菁英,同時又代表著法國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是如何被選出來的?這次的總統大選結果,以及馬克宏的勝利,又反應出怎樣一個新法國的誕生?

馬克宏早期擔任財政稽核人員,隨後在羅斯柴爾銀行工作,之後受拔擢成為歐蘭德前總統的副秘書長,並於2014至2016年間,擔任法國經濟部長。馬克宏所上演的政治處女秀,是以左派政黨發跡以及左派政治動能為基礎——但從未有人料想到,如今的他卻狠狠地給予法國左派致命回馬槍。

不過,馬克宏與左派的嫌隙先前已露出端倪,只是沒有人進一步察覺到罷了:因為在去年引發一連串勞工大罷工的「35小時工時」議題上,他就曾對執政的社會黨表達強烈不滿,予以批評。與社會黨相反的立場,毫無意外地令他得到法國大企業雇主的寵愛和支持,馬克宏順勢從中漂白自己左派的色彩,甚至洗盡。此後馬克宏甚至解釋自己非社會主義者,並說:「當時左派以為,若法國工作時間降低,法國發展前景將會更好,這是誤解的!」

馬克宏在政治現實上老練的策略運用,或許是得力於他的詮釋學背景。在離開歐蘭德政府之後,他打造出一個似新非新的想法——「非右非左」的政治思維;同時,他成立了一個介於智庫和政黨之間的新組織,並將之高雅地命名為「前進!」(En Marche)——種種的政治鋪路,讓39歲的馬克宏當選為法國第五共和國最年輕的總統。


種種的政治鋪路,讓39歲的馬克宏當選為法國第五共和國最年輕的總統。 圖/歐新社

▌馬克宏的得票,代表了什麼?

首先必須注意的是,第二輪的投票裡,有非常多的棄權票。

高達25%的棄權率,代表三分之一的選民不想「選擇」;這是第五共和國歷次選舉中,最高的棄權票率。此外,還有8%的選民選擇「白票」或「廢票」。也就是說,在4700萬的選民裡,有約1600萬的選民不願意選擇候選人。換言之,雖然民族陣線落敗,但也可以說極右派政黨得到第二名。

為何有這麼多人棄權?原因不同:(一)法國選民對政治現狀表達制裁;(二)根據Elabe的民調,只有31%的法國選民滿意第二輪、只剩馬克宏跟勒龐可作選擇的局面;(三)在兩個候選人進行二輪辯論之後,很多法國人感到失望,覺得兩個候選人的表現非常差。

不過棄權票雖然高,但馬克宏也成功形塑出榮登大位的政治情境與姿態,他的得票率跟當初薩科奇(53.06%)和席哈克(82%)的幾乎一樣高;甚至,馬克宏是繼席哈克後,唯一能夠在第二輪拿到壓倒性勝利的候選人(歐蘭德51%;密特朗51%、54%;季斯卡50%)。從第一輪到第二輪,馬克宏的得票率,足足提高了12個百分點(從24.01%到66.10%),成功建構出眾望所歸的氛圍和政治詮釋。

我們不能說,投票給馬克宏只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他所獲得的票,或多或少吸納了包裝過後的傳媒效應游離票與徬徨票,其中包含了拒絕投給極右派的「拒絕票」,以及認同馬克宏政見的「客觀票」。同時也有許多法國學者認為,馬克宏的票代表一種「測試票」,意即選民嘗試新的政治模式。


馬克宏是繼席哈克後,唯一能夠在第二輪拿到壓倒性勝利的候選人。 圖/法國內政部

▌為什麼是馬克宏?

在右左派的黨內初選及第一輪大選時,法國人使用了「刪去法」,消除掉過去已給過機會的候選人和政黨。例如:共和黨內初選時,右派拒絕了已當過總統的薩科奇;而大選第一輪中,作為傳統主流政黨的共和黨跟社會黨,也一併被選民唾棄了。在第二輪裡,法國選民選擇不嘗試極右派,最終剩下的,就是馬克宏先生。

這次法國人在激動的年代以及混亂不安的當下,卻意外的理性,採取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強調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思維。這是一種不完全積極的選擇,不為政見作選擇,而是在所有不適任者中予以汰除——這些選票,並非肯定或認同被支持者的政見。

這場選戰除了是選民消極的作為外,對法國人而言,馬克宏如今也代表一種革命。許多人知道,他的政見與改革將引起「轉型的陣痛」,而這些都是薩科奇和歐蘭德先前無力作到的,於是造就今日國家空轉。因此,大家寧願冒險嘗試,或許這次,可能要透過馬克宏的政見,為了改變法國而忍痛下刀。

我們要了解,從第一輪投票到第二輪前的辯論之前,民族陣線的民調支持度超過40%,意思是,馬克宏的票降低了。但二輪辯論之後,由於勒龐表現得非常不佳,極右派政黨的興奮浪潮有所動搖,支持度下跌。根據Elabe民調,尚未決定投票方向的極左派共產黨選民,在辯論之後只有10%願意投票給極右派;與此同時,右派共和黨的選民,也有愈來愈多選擇馬克宏。

倘若以投票方式來分析,可以說,馬克宏的票主要是針對勒龐的抗議表現,而高棄權票率,則是對兩造候選人的拒絕。


馬克宏的票主要是針對勒龐的抗議表現,而高棄權票率,則是對兩造候選人的拒絕。 圖/路透社

▌當消極對上革命:新法國的誕生

馬克宏選上之後,許多國外媒體解讀,馬克宏的票代表法國人選擇了全球化,以及歐盟。但筆者覺得,馬克宏的勝利,並非是法國人逐漸接受全球化的跡象,因為歐洲和全球化對法國人而言,一直是一大哉問;但法國人民相信,馬克宏提出的「新的歐洲」可以為法國帶來「新的保護」,讓法國有能力可以融合近開放的全球世界。

雖然這幾年法國國內發生劇變(國家安全、暴力事件、難民等議題),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危機四伏,不過民族陣線在這次選舉裡只得到33.90%得票率,首輪的優勢光環盡褪,實際換算後也就是1100萬多票。

但是,這數字也令該政黨和勒龐的選民感到滿意,畢竟這是極右派首次於單一全國大選內,獨得到這麼多的票;這也代表極右派在法國逐漸深根、強化並壯大。但同樣的,勒龐對歐盟的立場,以及對法國經濟的想法,還是無法說服太多的法國民眾,尤其是65歲以上的選民。


歐洲和全球化對法國人而言,一直是一大哉問;但法國人民相信,馬克宏提出的「新的歐洲」可以為法國帶來「新的保護」 圖/路透社

最後,近日有一篇討論法國大選的文章寫道,「而一個沒辦法改革的法國,加上經濟已放緩的德國,將無法維持強大的歐盟」,依筆者之見,這樣的看法與論述有待商榷,甚至具有錯誤推斷的傾向。

雖然法國目前遭逢局勢上的經濟困難,也同時受到德國和歐盟的壓力;然而,此刻的法國已將自身逼近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將會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讓法國經濟由谷底回升。馬克宏本人形塑和代表的非傳統政治模式,便是種新的路徑(姑且不論六月份國會選舉所帶來的政治鬥爭)。但法國人並非天真愚昧,也知道馬克宏無法解決法國所有已發生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這位新總統將會帶來解決方法——重點是,法國人在5月7日那天,已為國家轉型著手準備,選擇了新的領導人。

雖然大選剛結束 ,但法國的政治競選仍持續上映著。法國6月即將進行國會大選,這也是繼本次大選後重要的關鍵時刻:傳統的左右派政黨若按照此態勢發展,必定會再做矯正;而馬克宏將會無庸置疑地,尋求每一邊的支持,試圖保持、甚至拓展或嘗試拉攏微左微右的游離者。與此同時,極右派也在思索新策略,期盼看到法國選舉後續引發的新變革。

讓我們尚且別過於武斷的下定論,拭目以待新法國誕生吧!


讓我們拭目以待新法國誕生吧! 圖/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