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
布魯門薩:從上海猶太難民區走出的美財長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滿傳奇色彩。他曾為逃脫德國納粹的迫害而避難在上海猶太難民區,也曾在此后經努力拚搏享御商界政界。他就是1977年1月到1979年8月擔任卡特時期美國財長的布魯門薩。
布魯門薩(W. Michael Blumenthal)13歲那年,作為德國猶太人的他跟隨父母逃離德國納粹的迫害,避難中國上海;8年后,他移民美國,发奮苦讀,获博士學位,進入商界。1961年他出任副助理國務卿,1977年更出任美國財長,1979年為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揭幕。卸任公職的他擔任大公司老板,腰纏万貫。近年他重返柏林,出任猶太博物館館長。
最近他出版了新書《從放逐到華盛頓:二十世紀領導的回憶錄》,這是他繼《看不見的牆:德國人與猶太人的秘密》之后,又一部反映他人生傳奇經历的著作。日前在華府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舉行的新書研討會上,布魯門薩對記者說:處理好美中兩個大國的关系對全世界至关重要,尽管有很多困難,但兩國領導人應当有智慧,看到兩國的共同利益遠比相互競爭重要。
布魯門薩有資格說這些話,因為是上海在他們全家走投無路時收留了他們,他在上海度過了13歲到21歲的青少年時光,他視“中國為根”;是美國成就了他的人生夢想與輝煌,從窮學生起步,官至美國財長,他視“美國為家”。1973年,因為他的特殊經历,他擔任美中关系全國委員會主席訪華,與中國總理周恩來會見;1979年,他作為美國財長,與中方完成資產談判;作為卡特總統特使,為美國駐華使館揭幕。他與鄧小平見面,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鄧小平是当代世界為數不多的改變二十世紀道路和一個國家方向,使之成為世界大國的偉大領導人之一。
今年87歲的布魯門薩稱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青少年時備受歧視,放逐流浪,窮困潦倒,食不果腹;中年之后事業发達,富貴雙至,極尽榮耀,超乎想象。
布魯門薩曾跟中國媒體講述在上海那八年窮苦時光。舊上海給他留下的是混亂、骯脏、貧窮、腐敗的印象,他們全家曾被日本人趕到虹口區的猶太人貧民窟,全家為生計而奔忙,為食物不足而发愁,16歲的他不得不輟學去打工,但畢竟上海是上世紀30年代末猶太人開始放逐流浪時唯一不需要签證的城市,是上海挽救他們全家的性命。至今仍會說些上海話的布魯門薩感恩上海:“我在上海期間學會了許多珍貴的東西。現在我作為老人回望,我說那段時期還不錯。中國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1947年,布魯門薩與姐姐懷揣60美元,踏上了移民美國的旅程。只會一點英語的他從舊金山城市學院起步,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再到普林斯頓获得博士學位,前后只用了6年時間。1961年,移民美國只有14年,35歲的布魯門薩被肯尼迪總統委任為負責貿易談判的副助理國務卿。從此他在國務院服務6年,擔任肯尼迪和約翰遜總統的貿易顧問。1977年,布魯門薩登上政治生涯的巔峰,出任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雖然他的薪水從前一年擔任邦迪克斯公司總裁的47.3万美元銳減為6.6万美元,但他環顧華盛頓的寬大辦公室,哈哈大笑:“這對于一個從上海來的男孩來說就不賴了。”
1979年8月卸任美國財長后,布魯門薩重歸商界,擔任伯勒斯公司及其后來兼并為尤尼希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直到1990年。退休之后,布魯門薩開始关注德國猶太人的历史,寫出《看不見的牆:德國人與猶太人的秘密》,從历史角度探尋猶太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遭受納粹迫害的原因。
近年更是經常在柏林與普林斯頓兩地跑,出任柏林猶太博物館館長。
在上海八年與中國人很少打交道的布魯門薩稱,他是到了美國之后,通過自己的工作經历,通過與中國領導人打交道,才更多地了解中國的。1979年3月為美國駐北京使館正式開館揭幕后,布魯門薩特地向卡特總統請假兩天,去上海舊地重游。回到華盛頓后,他對美國媒體說,当年的老房子依然還在,只是更破舊了,街上的人多了不少,但看上去人們生活依然貧窮。那是1979年的上海。当時鄧小平對布魯門薩說:“你們與台灣的貿易額,我們要很多很多年才能趕上。”結果僅過了15年,建交之初几乎等于一張白紙的美中貿易額在1994年超過了美台貿易額。
布魯門薩表示,当時即便是鄧小平這么偉大的領導人也想象不到,一旦中國的能量被釋放出來,速度和變化之大會如此驚人。在他與鄧小平見面20年之后,中國已經是舉足輕重的世界貿易大國和世界大國,在政治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布魯門薩說,雖然美中兩個大國難免有競爭,但描述美中关系演進最好的書是基辛格的《論中國》,書中探究兩國領導人如何尋求合作利益,而將競爭关系擱置一邊。未來的美中关系也應当這樣,其結果才會是積極的。他表示,自己擔心兩國領導人任何一方沒有智慧看到長遠共同利益,而是心懷陰謀,則美中关系就不免发生意外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