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冠

科普新冠4 接種篇|打兩劑、三劑求什麼效果?混打安全嗎?

丘福隆/美國先鋒生物醫學公司前總裁、Scripps Clinic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猶他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猶他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

出版時間: 2021/08/09 09:03
更新時間: 2021/08/09 14:16
 

為什麼打第二針疫苗?可以混打嗎?打第三針有用嗎?專家為您解答。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導言:現有新冠肺炎疫苗都是將十幾年疫苗開發研製過程壓縮成一年不到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疫苗,而且目前有些變種病毒已能擺脫現有疫苗的壓制而危害人類,短期內若無新疫苗或新策略,前景將非常危殆。有鑒於此,鼓勵開發新疫苗符合全人類利益。本文將根據已知事實與科學論證,對免疫常識與疫苗開發做簡易的介紹。

【為什麼打第二針疫苗?】
為了解這問題,讓我們從最簡單的模型著手:打第一針疫苗時,用的是抗原蛋白(棘突蛋白)、帶有抗原的物質(病毒)、能產生抗原的物質(mRNA;DNA)等,主要在促使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此後,許多新生抗體在全身跑動,隨時間越來越多;此期間,抗體會消滅所有碰到的抗原;接著因無抗原可滅,抗體會逐漸減少。打第二針時,身體的舊抗原差不多已被清除乾淨了,新注射進來(或新產生)的抗原會喚起老B淋巴細胞的記憶,促使它趕快製造大量抗體。於是,即使隨後抗體的濃度也會降下來,但還是會比打第一針後高很多。換言之,經過第二針,抗體的現役部隊與後備部隊編制都比以前大很多,可以應付大量病毒的挑戰(免疫力強是也)。

如果針劑的用量太高,第一針便造成體內的抗原與抗體均高,則身體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此後若又打高劑量的第二針,過高的抗體與抗原可能造成因子風暴或敏感反應。如果針劑用量正常,但第二針打得太早,則老抗體還未完全生成,老抗原亦尚未完全清除,會造成免疫反應混亂並妨礙新抗體的生成量。如果針劑量正常但第二針打得太晚,則新抗體的生成量可能會減弱很多。總之,研發與臨床試驗就是找出最安全有效的劑量、時間與方法,亦因此,使用說明書的步驟與規定必須確實遵照。 

【抗體依賴性增強效應(ADE)如何發生?】
分析新冠肺炎患者血液發現,其中含有兩種纏咬棘突蛋白的抗體。第一種抗體會抓住棘突蛋白接觸受體的部位,使病毒無法進入人體細胞而終於被消滅。第二種抗體會抓住棘突蛋白的首端而使棘突蛋白保持張開狀態,有利於棘突蛋白更容易與受體結合(從而增加病毒的感染力)。這種增加感染力的現象稱之「抗體依賴性增強效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ADE發生時雖然增加棘突蛋白保持張開的高親合力狀態,卻也因此減低親合後棘突蛋白與受體扣合的緊密度,但總體而言,還是增加棘突蛋白(病毒)的感染力。ADE往往在第二次感染時發生,會引起強烈免疫反應與因子風暴。尤其是,如果第二次感染的病毒與以前不同,體內的抗體非但無法壓制新來的病毒(譬如Delta變種病毒),反而可能因ADE效應將病毒鎖定在高感染力的立體狀態,致使新病毒更加猖狂。

研發mRNA疫苗30年來,小動物實驗都過不了關,主要是因為ADE引發免疫分子風暴的緣故。其中試驗開發艾滋病與非典肺炎疫苗都沒有成功。直到試驗新冠肺炎疫苗時小動物試驗才勉強通過(但迄今為止小動物試驗總體上仍然做得很少),等到第一期臨床人體試驗時則未發現 有ADE的問題(大概因為人體較小動物體積大,忍受力較強)。因此,對新開發的mRNA疫苗必須隨時注意其未來發展與有關報導。

【疫苗可以混打嗎?】
參考上節所述,第二針疫苗若來自不同廠家,疫苗將處於亂了套的失控狀態,特別是新舊抗體與抗原之間的交互作用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根據各方初步試探,混打的副作用一般較強。再者,目前所有EUA疫苗在設計與開發期間,參與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都沒有新冠病毒抗體,更無Delta突變病毒抗體,需注意。除此之外,不同抗體間還可能發生ADE效應,使病毒抗原被抗體鎖定在高感染性的立體結構,不可不慎。

因此,即使常識與理論都認為理所當然,若未經臨床測試證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不會認可任何重大改變施藥行為。確實,人人體質不同,一個處方要適合千萬人極其困難,沒有臨床數據支持FDA負不了責。例如,有些人對某食物敏感,一口就會抽搐倒地;有些人對某化學分子敏感,一針下去會要了命;年事高者,光是排隊都可能會要老命。諸此等等,使得FDA必須站在全民的高度為民命把關,希望製藥者儘量提供用藥安全範圍。因此,除非臨床過關並經FDA批准,能否混打何種疫苗不能由政客或名嘴說了算。

最近由於疫苗短缺以及Delta變種病毒肆虐,許多國家被迫採取疫苗混打政策。若真別無他法,至少應遵循做臨床試驗的精神,先選擇少數民眾施打,嚴密觀察後效與副作用,並對接受混打者給予半年滾動式觀察與護航。不可僅只經過專家討論後便實施方案且隨後置之不理。

【打第三針疫苗有用嗎?】
一般的理論是「為了應付更兇的變種病毒,必須加強抗體的濃度」,所以要打第三針。可是,如果第三針疫苗的成分和以前的一樣,所生的抗體還是制不住變種病毒,多打針有用嗎?或許能有些幫助,譬如減輕或防止重症,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如果第三針疫苗的成分和以前的不一樣,那麼這是全新的疫苗,必須重新研發,重新申請許可。其次,常態性的保持高抗體濃度對生理產生干擾又浪費體力;理想的免疫力是有記憶的免疫力,平時濃度不高,需要時抗體與T 殺手細胞能迅速增高以消滅病毒外患。

【疫苗與封城何者比較有效?】
疫苗的功用在消滅入侵的病毒。然而病毒容易突變,疫苗可能因跟不上變異而殺毒不全,永無寧日。封城則有如甕中捉鱉,清理完畢時城內比城外乾淨,而且病毒因無處可逃而絕種。前提是政府或社會必須有應付封城的能力與資源。能力包括擁有快速、精準、經濟的廣篩試劑,資源包括能夠照顧人民在封城期間的生活起居。

大陸在2019年12月發覺嚴重疫情,2020年1月初才拍板認定病毒感染可人傳人。當時不知何種資訊或理論竟然能夠導致政府當局在1月23日下令武漢封城。別無他法是可能之一。武漢封城後本文作者曾經提議「隔離應至少14天;封城理論上需一個月,但實際上可能要兩個月」;事後真正解封在70多天後才實現。此外,作者亦曾提議「未來有可能出現能與個人施打疫苗記錄聯線的健康護照」,如今看來並非完全幻想。

世界是個地球村,各國無法獨善其身。因此大陸在解封後採取最經濟的辦法,圍圓打點,亦即把有感染的地區圍起來,再用廣篩與快篩孤立本土感染。平時則對邊境嚴防死守,以檢測取代信任,杜絕境外輸入感染。可惜人類無法採取全球封城的辦法以杜絕新冠病毒,在有完美解藥與疫苗之前,看樣子人類只能繼續付出慘痛代價,指望未來每年以流感的方式與病毒周旋。

台灣濕度大,病毒較難飛揚傳播。雖然邊境管控容易,但政府當局過去疏於檢測與疫苗施打,是謬誤的防疫政策。2021年5月25日疫情突然爆增,在中度篩檢與低度隔離對策下沒有嚴密封城,竟能在兩個月不到便使疫情降級,這應歸功於人們勤戴口罩以及有防範人傳人感染的意識。確實,病毒最怕傳不出去和吸不進來。偶而有漏網之魚也會被基本免疫力收拾乾淨。全民有此意識與作為,實效不下於疫苗之保護。

【疫苗之戰】
2020年1月12日大陸公佈新冠病毒的核酸基因序列後 ,全球疫苗專家頓時爭先恐後地設計新冠肺炎疫苗,風起雲湧各展所長。當時開發疫苗條件最佳的地區當屬中國大陸,因為有大量新冠肺炎患者、有研發各式檢驗試劑的樣品與能力、有開發傳統疫苗的經驗與實力等等。美國業者當時雖然缺乏患者與試劑,但亦已想到藉此開發核酸疫苗。

2020年2月28日美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3月2日白宮立刻舉行藥界領袖圓桌會議。當下莫德納主管表示可以在數月內完成第二期臨床,而川普總統則認為如此有望在數月內得到疫苗。於是莫德納得到國家大力支持,在3月13日川普宣佈國家進入疫情緊急狀態後,不但獲得NIH4.83億美元解決臨床試驗的經費問題,又獲得政府訂單,而且法規上政府也給予從寬認定與協助,使其專心一意向前。其他看好的製藥公司亦獲國家鼎力相助。確實,輝瑞-BNT與莫德納疫苗在2020年底前,第三期臨床才剛完成疫苗施打(只花4個月),便根據初步確效分析(Primary Efficacy Analysis)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