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震撼彈」釋疑
1998年辜汪第二次上海會談後,雙方原擬進一步商討邀請汪道涵赴台訪問以推動兩岸關係。不料李登輝總統驟然拋出「兩國論」這項驚爆,使案情急轉直下。各方諸多猜測均不得其解。其實,主因之一是「大陸當局沒把辜汪會談的功勞記在李登輝頭上;而且李即將卸任總統,自認為以後的進展中他有可能被邊緣化,甚至被用完即丟」。
了解李登輝的身世與歷練有助於簡捷正確地理解他的作為。
- 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同時 ,因為思考的速度與潛移默化的力量極大,青少年時以何種語言思考往往主宰一個人一輩子的性向。故此,李的日本情節很深,60歲後因政治地位穩固以及生理時鐘的催促,該情節益發彰顯。另方面,他說日語時喜歡發揮古典語文的能力以佔取社交優勢。
- 李少年時喜歡竹劍競技,講求靜動得宜與精準打擊。在政壇上,他處心積慮製造條件,猝然出手一招斃命,克制政敵的效率非常高。
- 他學有專精又跨國、跨行、跨業,經歷非常完整;曾經遊走各邦交國、獲蔣經國與蔣彥士等人傾囊相授,閱歷十分豐富。李能忍故能狠,而一般專業官僚視野有限,終其一生只能內鬥,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李曾經誇口「國民黨這些人都被我騙了。」確實,他能夠耍戲國民黨人於股掌之上。
- 二戰後英國在經濟現實壓力下將人文情報系統傳授給美國以確保老二的地位。自此美國積極培養「受過美國教育的世界各國未來軍、政、財、經領袖」(簡稱:美國因素)。李登輝訪美之後,豐厚的情資與可運用的人脈使其信心大增、老神在在、無往不利。
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過後美方對台施壓,希望兩岸儘快協商以降低軍事衝突危機,而大陸亦有恢復辜汪會談之急。鑑於李登輝曾透過管道向美傳遞信息,希望在美國見證下到大陸進行和平之旅,1998年初有海外學者建議「邀請李登輝訪問大陸以誘導他放行辜汪第二次會談」。當時大陸海協會表示「發邀請函的稱謂問題無法解決,稱李為總統我們辦不到,用其他頭銜則台灣不會接受。」權衡之下決定試採「台灣最高政治領導人」,終於獲得台灣海基會回應,並初步暫定1998年秋天會面。
由於李登輝沒有收到邀訪大陸的安排,也沒有看到利己的發展,所以幾經折騰後仍遲遲不肯拍板放行。隨後海協會主動出擊,「提出兩個辜汪會談日期供台灣當局選擇:若第一個日期來不及或不方便,就決定在第二個日期會面」。這份通知一方面函交海基會,另方面告知媒體 ,迫使海基會不得不回應,因而選擇第二個日期(1998年10月14日)舉行會談。
李總統在1991年成立國統會頒佈國家統一綱領,並派秘使往來兩岸從而促成1993年新加坡第一次辜汪會談。怎奈李於1995年6月私人訪問美國6天,在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激怒大陸當局,造成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間的台海飛彈危機。好不容易促成1998年10月14日上海第二次辜汪會談後,卻又因「對方未能或不肯(?)給李登輝功勞」而破局,從而引發無預警的「兩國論」風暴。
李遠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並未立即投身台灣,而是先訪問國體龐大且國際能見度高的大陸。同樣的,李登輝剛當總統時曾經高倡「躍馬新中原」,充滿大中國情懷。很不幸,他的作為竟然受到冷漠的回報,怒不可遏之下遂翻盤翻臉。
有人認為李登輝多謀善變撲朔迷離,玩弄政治得心應手,有如神一般的人物。其實,他與大多數人一樣,也是遇到挑戰時憑其經驗毅力努力而為。只因他的身世歷練異於常人,而且他面對的挑戰亦在常人經驗之外,所以猜測起來往往有如瞎子摸象。
總體說來,李前總統人在江湖見招出招,後人給予的評價應該不致太差。但是,他主政後勾結黑金,以及治國理念跳不出私人成見,致使台灣今天還在吃1990年代的經濟老本,而社會群族間則處於撕裂的狀態。毫無疑問,李登輝將為此遭受嚴厲的歷史批判。
2020年8月3日03:19:02於洛杉磯 丘福隆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