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
習馬會任首席智囊 “紅朝帝師”王滬寧受矚
催生新加坡模式
据悉,王滬寧初次到新加坡時33歲,1988年他帶复旦大學辯論隊參加李光耀推的亞洲大學辯論,王以复旦國際政治系副教授擔任主教練,在冠亞軍決賽時,复旦擊敗台大。
王滬寧說:“新加坡,是一個我有許多美好回憶的地方。認識新加坡完全是因為辯論。” 当年辯手李光斗已成大陸網路名家,他发表評論認為,海峽兩岸在國際場合溝通交流的“新加坡模式”由此開啟。
王滬寧的思想開明前衛,這與他為人一貫低調,專心學問有关。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正處于變革時代。鄧小平已經拉開了經濟改革的帷幕,把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敞開。黨的領導層中,穿雙排紐扣西服的新官員也已開始取代穿中山裝的紅軍指揮員。
雖然鄧小平指定的繼承人胡耀邦,因未能堅持對1987年初大范圍的學生抗議活動予以控制,已被公開免職,但黨的領導人仍发誓要繼續進行政治改革,以緩解人們對失控的通貨膨脹以及普遍的腐敗現象日益增長的不滿。
但是,時任上海复旦大學國際政治學系教授的王滬寧主張采取不同的方法。鑒于他今天的地位,了解他当時的觀點很重要。王滬寧現在是共產黨精英層的政治局委員,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兩位前任的顧問。
“三朝重臣”
在当下的中國,王滬寧已成為一座新的高峰。作為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不僅為習近平提供國內政策解讀,也是對外关系的重要顧問,因此他在各個場合均隨習近平一同出入自不在話下,但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其“三代帝師”以及始終不曾動搖的“核心智囊”地位。
20世紀90年代,由江澤民欽點進京的王滬寧為江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政治綱領;胡錦濤出任中共總書記之后,王滬寧又為胡起草了“科學发展觀”,最終成為胡寫入共產黨章程的貢獻;習近平上任后提出的“中國夢”也被認為包含了王滬寧的貢獻。這是繼鄧力群之后第二位理論界人士擔任書記處書記職務高官的案例。而且,在十八大之后,只要習近平出訪,他與栗戰書必定陪同左右“護駕”。因此一般認為王滬寧更擅長“動腦子”,在理論和政策上進行不斷創新。
如今,王滬寧這次擔任新加坡習馬會首席智囊。因其在中共黨內角色既涉及國際外交也包括政策理論。此次習馬會,顯然不只是將台灣納入單純兩岸关系格局,而是思考面向更廣闊、更深遠的中國今后发展。
(秦芹 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