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所有文章

備戰碳交易7/氣候變遷末日倒數 各國力拚2050淨零碳排

 
國際中心楊智傑/綜合報導

2022-07-28 12:13:24



▲極端氣候影響到各國氣候與民生經濟,全球各地為了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做出不同努力。(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世界各國如今面臨全球性的氣候變遷危機,總統蔡英文去年也宣示台灣將和國際主流同步,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事實上,在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當中,多國共同簽署了《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包含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皆承諾「2050年淨零」,為了達到所謂的「無碳目標」、阻止氣候暖化,多國也著手進行制定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政策。


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落幕,此前在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則是最具雄心的聯合國應對氣候變遷協議。各國政府必須設法讓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增幅控制在1.5度以內,而COP26後將近200個國家代表則共同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首度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成白紙黑字,多國政府企業也把「2030年減排目標」、「零碳經濟」作為目標,做出多項永續承諾。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地主國、時任英國首相強生。(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要求各國重新在2022年底COP27前,重新發布氣候對策的計畫,也讓「2050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不過目前各國仍著眼於2030中期減排目標,在協定中承諾未來十年將設下更高的減碳目標,例如巴西、韓國就分別將2030年減排目標提升至50%、40%;大會也決議將原本五年檢視一次、各國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改為逐年檢視。

目前超過137個國家或地區聯盟已宣示淨零排放的承諾,他們涵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8%,其中像是歐盟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降低到1990年的55%;英國承諾停止資助石油及天然氣,目標則是在2030年之前,降低到1990年的68%;加拿大的目標則在2030年之前,將2005年的碳排量減少40%;美國則立下減少52%的宏願;而G20(20大工業國家)中的日本、韓國更承諾2050年將實現淨零排放,就連佔全世界碳排放量的 28%、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也承諾2060年達到碳中和。



▲氣候大遊行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環保人士與民眾全球領導人發出抗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環保人士與民眾向全球領導人發出抗議,要求各國政府們為對抗氣候變遷做出實質改變。(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去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之路:美國長期策略」(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Pathways to Net-Zer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氣候政策指南,總統拜登亦宣布將在4年內投入2兆美元,用於補助支持潔淨能源研發和再生能源使用,同時停止補助傳統化石燃料,確立了美國未來10年溫室氣體減量發展方向將以能源為主。

歐盟自去年7月以來就試圖立法通過氣候草案達到2050碳中和目標,也盼草案能使美國與中國等其他污染大國跟進,草案內不僅力拚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還規定歐盟區內發電廠、工廠與飛機必須擴大減排,同時歐盟搬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開徵「碳關稅」;不過距離立法最後一步—27個成員國政府皆對草案細節達成協議,尚需費時數月方能達成。

此外,日本、韓國政府作為彭博2021年《G20國家零碳政策評比》當中唯二表現優異的亞洲國家,在制定相關法律與加速政策步伐上也值得學習。例如日本參議院通過《全球暖化對策促進法》的修正案,明確立法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韓國亦陸續通過《環保汽車開發和流通促進法》修正案及《碳中和基本法》,成為繼英國、德國和日本之後第14個將「碳中和」目標入法的國家,更推動《氫經濟促進和氫安全管理法》成為全球第一個制定氫能法的國家。



▲彭博去年評比G20國家零碳政策的穩健性,觀察包含電力、化石燃料脫碳、運輸、建築、工業和循環經濟等六個領域。(圖/翻攝自《BloombergNEF》)
至於碳排量位居全球前五名的印度,在總理莫迪的宣示下,承諾至2030年底全國半數電力都來自再生能源,且低碳排放發電量要從4500億瓦提高至5000億瓦;碳排強度更打算從目標減少35%提高至45%。

目光放到南半球,澳洲作為全球人均碳排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在2018年人均碳排量是G20平均的3倍之多,前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減碳計畫卻常被抨擊,僅設定在2030年之前,降低到比2005年少26%至28%,而新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上任後則立即宣布,將大幅提高澳洲的碳排放目標,承諾在2030年之前,降低到比2005年排放量少43%。



▲澳洲工黨領袖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與他的伴侶海登、兒子奈森一同慶祝勝選。(圖/美聯社)
▲澳洲新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改變前朝對不怎麼致力減碳的態度,提出新的標準與目標。(圖/美聯社)
​​​​​​​
除了國家層級提出氣候協議與相關立法外,跨國企業也針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給出承諾,例如蘋果(Apple Inc.)在2020年就承諾2030年在公司整體業務、製造端供應鏈與產品生命週期方面實現「100%碳中和」目標,這比聯合國的目標還要提早20年;日本索尼(Sony)也宣布將爭取提早10年達成兩大氣候承諾,包括在2030年達成整題營運使用100%再生能源、2040年包含產品供應鏈實現「100%碳中和」目標;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等企業領袖亦承諾將籌資捐款10億至20億美元,用於再生能源、創新科技發展融資和改造糧食系統等。

隨著極端氣候影響到各國氣候與民生經濟,減碳警鐘也在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辦公室響起,全球為了達成減碳目標所付出的努力也足以讓台灣借鏡,唯有培養節能減碳的意識,由政府與民間共同付諸行動,才能真正在對抗氣候變遷上盡一份力,而非淪為呼喚選票或圈錢的激情口號。